本文作者 | 晚睡
01
前几个月蔡少芬在微博发了一组女儿下厨的照片,并配文“用心做菜的小厨师”。
蔡少芬有两个女儿,老大叫张楚儿,老二张信儿,昵称分别是小汤圆、小包子。顺便说一下,能给孩子取这样的小名,说明父母都很爱吃啊。
这次做菜的是老二小包子,今年才6岁。
她个头不过比灶台高一点点,却十分认真地拿着小菜刀切着蔬菜和肉,倒油、翻炒、出锅,一气呵成,姿势居然很老练,俨然一个称职的小厨娘。
小包子做完后端着盘子对镜头比出了胜利的手势,成品看起来也很美味,比很多成年网友做的黑暗料理强多了,一看就不是第一次做菜,已经有多次成熟的经验了。
翻一翻蔡少芬的微博,可以看到汤圆、包子姐妹俩做饭的照片出现的频率真挺高的。
比如姐妹分工,一个打蛋液,一个裱花,合力做曲奇饼。
包子妹妹炒蔬菜,汤圆姐姐挑战难度系数五星的洋葱肉片。
网友在大呼可爱的同时,看着小女孩动刀、动尤、动火,与危险相伴,也有点担心:
让这么小的孩子炒菜做饭,会不会受伤呢?
蔡少芬曾经在采访中回应过这个事情,她说,“做饭是最简单的锻炼,担心孩子受伤是正常的。但其实,柴米油盐也是一种成长和修行。”
她说一定要锻炼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,不能什么都包办代替。
如果你是一个经常看综艺的人,你会发现在蔡少芬的家庭中,这样的教育思想是无处不在的。
参加综艺《不可思议的妈妈》第二季时,蔡少芬带着两个女儿一起参加,开启一段亲子之旅。
两个相差几岁的孩子在一起免不了会闹矛盾,但这两姐妹却能用自己的方式来和解。
在妈妈不在场的时候,姐姐教妹妹读绘本,因为态度比较严厉,嫌弃妹妹太慢,妹妹生气了,拒绝姐姐再教,两个人别扭起来,谁也不理谁了。
妹妹没有耍小性子,反而先打破僵局,耐心地给姐姐解释自己为什么会很慢的原因。
姐姐还是有点不开心,默默躺在一边,妹妹过了一会,主动给姐姐道歉。看姐姐依旧没有搭理自己,她又想了一个办法,“我们数三声,一起说对不起吧。”
但高冷的姐姐仍然拒绝了她的提议,妹妹依然没有灰心,继续苦口婆心地劝说:“现在妈妈不在这里,我们得自己解决。”
姐姐没那么好哄,还是无动于衷,妹妹最后使出了杀手锏——打感情牌,“你本来很爱我的,现在你变了,非常不爱我了。”
这话一说,姐姐马上就心软了,立刻给妹妹道歉,“对不起,信儿”。
在安全测试这个环节中,面对“坏人“和她手上准备的礼物,两姐妹立场也非常坚定,妈妈没回来绝不给开门。
面对调皮老妈的突然失踪,两姐妹会不急不躁,乖乖的待在原地等妈妈回来,面对陌生人的美食诱惑也无动于衷。
而且有别的小伙伴哭着找妈妈时,姐姐会贴心的安慰他,并带着他一起找妈妈。
有人说,怪不得蔡少芬现在越来越好看,老公疼爱,女儿还这么省心省事,不操劳的女人就是看着年轻啊。
02
某音有很多小孩子的视频,有漂亮的、滑稽的,也有情商高会说话的,我最喜欢的却是一个名叫小翔宝的小男孩。
他只有四五岁的样子,不是很帅气,只是很可爱,非常有教养。比如在最新的一段视频中,他和爸爸妈妈在吃饭,有一道菜是虾,然后他问妈妈,“妈妈会剥虾吗?”
妈妈说,“不会。”
他很认真地给妈妈剥虾,一边剥一边说,“我剥一个给你吃,下次你要自己努力剥虾。”
妈妈说,“为什么啊?”
翔宝的回答很可爱,“因为万一你朋友请你出去吃饭,有你最爱吃的虾怎么办,你又不会剥。”
爸爸在一边插话,“爸爸可以帮妈妈剥的啊。”
他很严肃地摇头,“那也不行,要妈妈自己努力。”
妈妈又问,“为什么呢?”
“这样你才能吃到美味的虾,”然后把剥好的虾仁递给妈妈,“妈妈给你。”
妈妈接过虾,很乖地说,“我知道了。”
他像个小大人似的说,“知道你还不赶紧拿虾剥。”
翔宝的腿碰破皮了,他会自己处理伤口,拿着棉签努力给自己涂红药水,疼得嘴里嘶嘶作响,还坚强地说,“不痛,忍一忍就过去了。”
他帮助妈妈拿快递,一边走一边说,“看你买这么多快递,给我累的。”妈妈说,“还是我来拿吧。”他拒绝,“我是大力士,我能拿得动。”
妈妈有一次病了,他给妈妈倒药,妈妈说是甜的还是苦的,他说甜的,妈妈喝完后说好苦,他说,“是我让医生给你放的苦的药,喝下去才能让肚子里的细菌消失。”然后还给妈妈加油,让妈妈早点好起来。
他自己感冒了,爸爸给他泡脚,他感谢爸爸,“谢谢你弄水给我泡。”
爸爸说你快点好起来啊,他说好,和爸爸拥抱,还拍了拍爸爸的肩膀,俨然一个小男子汉。
他的可爱,贵在天真无邪,懂得爱,知道感恩。看多了,你会发现,他之所以这么招人喜欢,活成了很多人理想中的孩子模样,父母的引导和教育是功不可没的。
他的父母非常有礼貌有教养,即使是儿子帮助自己做事,也会谢谢不离口。
尤其是他妈妈,非常善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,她不仅不会什么都帮孩子做,而且还会假装自己也不会,将自己伪装得有点弱,让孩子体验做一个男子汉,能帮助父母的感觉。
不说别的,就说他用小手剥虾,很多当妈妈的就做不到,她们会怕孩子弄脏衣服,怕孩子被虾壳扎到,或者觉得孩子还小,需要父母照顾。
03
现在熊孩子很多,社会上人人喊打,父母自己也会抱怨这样的孩子带着太累,不知道体谅父母。
但这样的孩子开始就是这样的吗?不,是父母教育的方式不对罢了。
比如很多孩子小时候总是喜欢兴致勃勃的参与到父母的活动中,帮着拖地、洗菜,父母却总是不耐烦的把孩子轰走,“你一边去,别捣乱”,或者,“这个你做不来,别干了。”
还有的父母特别爱孩子,什么都包办代替,总觉得孩子还小,结果等孩子长大了,他们觉得该会的时候,还是不会。
能干的父母,往往有不能干的孩子,这几乎成为一个生活中的普遍定论了。
因为孩子和大人一样,都需要有成就感,喜欢自己变得有用。
父母过于包办代替,会让孩子逐渐丧失了参与意识,失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,也不会意识到父母的付出有多么的可贵。
父母舍不得让孩子干活,其实潜意识是对孩子相信不足,不信任孩子,这种态度会渗透传递生活的细节之中,长期以往,带给孩子一种十分强烈的无力感。“他们不让我做,不是不需要,是我不行。”
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没用的,会丧失自信,精神上极度沮丧,并且伴随着反复的自我怀疑,他们越闲越无所事事越容易变得乖张、暴躁。
孩子生下来就像一坨橡皮泥,怎么捏体现的是父母的功力。
父母从小教会孩子尊重别人,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有礼貌的人。
父母从小教会孩子自己解决问题,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。
父母从小教会孩子独立,孩子就会成为一个强大的人。
父母从小教会孩子帮助他人,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温暖的人。
蔡少芬就是最好的例子,她虽然没有一个很好的家庭,但靠着自己内心的善念和坚强,将自己活成了一个幸福的励志榜样,她懂得让女儿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的重要,她把生活中的一切挑战都看做是孩子的未来的修行。
所以,还奇怪她的女儿为什么那么能干,懂事吗?她早早把一把打开生命之锁的钥匙交给了女儿们,她不做救赎主,只做引路人,引导孩子走向她所在的方向。
父母之爱的终极目标是分离,不是捆绑,也不是控制。
想让孩子强大,就要让孩子去经历挫折。
想让孩子自立,就要让孩子体会独立的好处。
想要孩子成为什么人,就先要成为那样的父母。
与其给孩子一切,不如让孩子能够创造一切。
学会撒手,是为人父母很重要的一个智慧。父母所有的教育和爱护,都是为了让他们有一天脱离自己走向社会,而不是让他们除了自己的保护就一筹莫展,无能为力。
真的,父母是一项辛苦的无法放弃的终身职务,但我们明明可以做得不那么累,如果让孩子学会参与到真正的生活中,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身上的力量,他们会成为父母生活中最大的帮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