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过内容
2002年,26岁,我没日没夜地学习管理,做项目,然后去参加了一门考试。
这门考试叫做: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资格认证(PMP)。也被戏称为:拍马屁。
从当时的时间点看,我也许不是中国前100名获得PMP认证的人,但至少也是前1000名吧。如今拥有认证的,可能有几十万人。
这么多年过去,我做了很多新的事情,也有了很多新的理解,有自己的一些判断办法。
— 1 —
是否用循环解决问题?
第一个重要的要素:是否用循环解决问题?
真的吗?我们往下看。
很多人想象不到,也难以接受,计划竟然要占整个项目1/3的精力。控制的环节,竟然也比执行的环节耗费的心力多。
那控制比执行更耗费心力,又是怎么回事儿?是执行不重要吗?
不是的。执行很重要。执行花的时间和资源,当然是远远大于计划和控制的。
但是,计划和控制所花的心力,你做事情的密度,思考的复杂度,是远远大于执行的。
这也是为什么,投资决策的功课往往都在最前面,买卖只是最后一个简单的操作。
这也是为什么,很多人做不好项目,因为在启动环节纠结了太久,在计划和控制环节太懈怠。
把更多的心力放在计划和控制上,而不是执行,是重要的认知。
— 2 —
是否把目标拆解为任务?
把目标拆解为任务,也被叫做“Work Breakdown Structure”(工作分解结构),简称WBS。
比如一个大区的KPI是1000万销售目标,10个城市负责人每人领走100万的销售任务。
城市经理,可能会再给自己下面10个一线销售每人10万的销售任务。
为了以防万一,还可能会给下面暗中加码。上面是1000万的销售任务,最后下面合起来是1100万。
1000万的销售业绩是结果,我们要试着还原出做到1000万前面的动作,拆解KPI。
比如说做到1000万,每个客户的客单价是多少,拆解计算出要成交多少名客户。
根据历史转化率,想要有那么多成交用户,又拆解出需要拜访多少客户。
想要找到这么多客户,再拆解出可以去哪些渠道找到他们……
一步一步拆解成动作,让下级清楚地知道应该做什么,可以完成自己的目标。
“拆分”和“拆解”,一字之差,结果往往是天壤之别。
而这种能力的背后,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方法——关键路径。
就是如果这一步解决不了或者慢了,整个项目也就黄了或者耽误了。
把项目持续时间最长的各个步骤连接起来,得到一条耗时最长的路径,就是“关键路径”。
— 3 —
是否有缓冲器?
那么,你有没有为狂风暴雨准备一系列应对工作,这是应急储备。
所以有的公司会特别留出来一定比例的资源,来应对不可预见不可抗力的情况。
比如,手机厂商有“配件库存”。为了应对供应商突然不靠谱带来的瞬间冲击。
比如,企业会有“公共人才库”。为了应对项目突然上马带来的瞬间冲击。
比如,公司会有“安全现金流”。为了应对现金流断裂突然暴毙的冲击。
很多公司平时运行的时候,效率很高。但是对效率的极致追求,其实是对缓冲器的放弃。
尤其在今天,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,再来看这点,是不是有了不一样的感受?
企业健康时,是很难理解“缓冲器”的价值的。如果爬起来了,立刻做出改变,以后一定记住。
— 4 —
管理者的时间
花在了哪里?
管理者尽量不要陷入具体的工作细节中。管理者也很少真正做事。
因为管理者的存在,让公司其他人的整体协作效率得到了提升。
比如,怎么找到合适的人?怎么激励团队?怎么制定流程?
而为了提高沟通的效率,有一个重要的方法,分享给你——作战指挥室(War Room)
在几乎所有战争片中,都有一个讨论军情的房间。房间上有一副插满图钉的地图,有一个专门制作的沙盘。
所有核心将领、参谋、情报员,吃住都在这里。通过不断获得的军情,讨论、推演,随时做出决策。
这是复杂模糊的战争局势,倒逼出了对沟通效率的变态要求。
所以在推进项目时,可以设立作战指挥室,有快速作战组,获得变态级的沟通效率。
管理者如果时间没有花费在沟通上,这个项目只会占用管理者更多的时间,而且结果往往和初衷背道而驰。
— 5 —
会议最重要的议题是什么?
懂得风险管理,你才会明白,为什么前面说到计划(36%)和控制(28%),要耗费一个人那么多的心力。
今天花多少钱,明天进度到哪里,后天谁在里面干,这些都是基准线。
这个季度原定销售额是3000万,两个月过去了,只完成1000万,怎么办?
这个季度的广告投放预算是2000万,结果一个季度过去,超额支出1000万。这多出来的钱,花在哪里去了,效果如何?
最后的话
所以,这些是我自己做项目特别关注的东西。也是我判断项目能否成功的重要方法。
也许你不用参加项目管理的考试,也不用成为一个专业人士,但是你总会参与负责一些事情。
我也发现,生命的一切事情,本质都是项目。公司发展、个人成长,都是项目。
在这件事情上,希望你能像上帝一样看得清清楚楚,也能像操盘手一样做得游刃有余。
今天这些方法,也许就能把别人的顿悟,变成你的基本功。
本文摘自公众号:刘润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