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 | 郑永年
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教授|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长
来源 | 青塔pro
判断1:地产不再是中国的经济支柱
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高峰已经过去了,不用说农村,光是城市,人均居住面积就达到了40多平米,放在世界也是相当高的了。
房地产实际上也已经饱和了,想让房地产再成为中国的经济支柱,是很困难的,尤其是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来看,没有一个经济体可以长期依靠房地产而成为发达经济体。
但是还要再加一句,我们只能说数量型扩张的房地产已经到了终点,高质量的房地产还没有开始,这才是我们未来必须要做的。
判断2:中产比例超6成
包括消费社会也是一样的,消费的增长完全依靠中产阶层的扩大,中产社会跟消费社会基本上是同一个词,能可持续消费的就是中产。
尽管我们有4亿中产了,但是占全体人口比只有不到30%。从亚洲四小龙看的话,它必须超过50%,甚至达到65%到70%才能被称为中产社会,所以我们的中产增长空间还是很大,如果到2035年有七八亿中产的话,才是一个真正的中产社会。
“有恒产者有恒心”,中等收入群体有财产,要保护自己,因此内化出法治意识。
除此之外,中产阶层的壮大还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,社会秩序稳定,因为这都触及他们的切身需求。所以在空间还有余量的情况下,我们提倡共同富裕。
浙江现在是共同富裕的示范区,有三条:第一,上不封顶,鼓励企业家赚得越多越好,发财致富是光荣的;第二,要保底,把社会的底层保护好,因为社会是资本、政治、社会这三块里面最脆弱的一块;第三,要扩中,把中产阶级扩大。
判断3:通过改革开放,释放潜力
我建议还是要通过改革开放创新,把我们的潜力发挥出来。一句话,改革开放创新是对唱衰中国经济最有效的回应,也是保障“下一个中国在中国”最有效的方法。那么实际上我们缺乏的是如何把这些转化成行动,只有通过行动才能通向未来。
判断4:华为成功,意义不可低估
中国改革开放40年,尽管我们应用了大量的美国技术,但是中国也是美国最大的应用技术市场,美国的企业在中国赚了多少钱,又反过来提高它的技术水平。日本韩国学习西方技术三十年以后,科技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,就会转向原创。
实际上我们也是到了这个阶段。尤其是像华为,以前华为的态度就是我买就行了,那个时候没有考虑到国际地缘政治因素,冲突没有发生的时候,所有东西都可以在世界市场采购。但是当地缘政治冲突发生,被卡脖子的时候,没有技术就要死亡,企业就不得不自己去投入做了。
华为的“遥遥领先”说明了几个方面:第一,我们是具有韧性的;第二,我们是有创新能力的;第三,我们是可以赶得上甚至超过西方技术的。
所以我是觉得很多企业家现在有点悲观了,因为之前太顺利了,前面几十年国内的现代化跟国际层面的全球化是相向而行的,两股力量是朝同一个方向,互相强化互相促进的,但实际上从大历史来看的话,地缘政治跟技术发展是互相关联的,大部分企业家尤其制造业正在经历这个过程,所以我想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像华为那样,这既是个危机也是个机会。
判断五:对外开放,吸引全球顶尖人才
我们非常需要有像马斯克、任正非这样的企业家,想要培养人才,高层次的开放很重要。就国际化而言,我们远远比不上纽约湾区跟旧金山湾区,外国人口占比达到40%,这40%表明这两个湾区的开放度,硅谷的外国人占60%,2/3以上的独角兽企业是第一代第二代移民创办的。
客观的说,美国制造不是美国人制造,是世界聪明人在美国制造。两个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人才的竞争,美国本来就是一个移民国家,二战时吸引了大量的欧洲科学家,冷战时更是吸引了大量苏联、东欧的人才,用世界人才跟苏联竞争。
我们要看到至少从二战以来美国一直是世界人才高地。像马斯克、乔布斯,都来自不同的文明,不同的文化,不同的区域,不同人才才能带来文化冲突,这是一种化学反应,化学反应往往能产生新的东西。同类人才更多的是物理反应,培养不出马斯克、乔布斯。
我们现在的人才观其实有很多的错误导向,比如一定要有个两院院士一定要有一个帽子。马斯克、乔布斯有任何的帽子吗?我们现在的人才几乎是用政策的方式,由公务员官僚机构来定义的人才,但在美国,只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就是人才。
中国是世界上产业最齐全的一个国家,各个产业里面都有人才载体,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,不仅要有好的政策,还要去行政化,行政和政治的东西对人才的使用会有很多的限制。